×
热门分类
微信扫码登陆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heixing

ABC -室内|会展|展示|舞台|相关设计 -B站 https://space.bilibili.com/12882636

日志

从“两不毕业生”看中国建筑教育

已有 782 次阅读2010-5-28 12:10 |

从“两不毕业生”看中国建筑教育

冯果川

我在一家四百人的建筑设计公司任职,每年都会招收几十名建筑学或相近专业的毕业生。我本人也参与招聘工作,接触了不少求职的毕业生。此外,每年都有几名毕业生安排到我负责的设计部工作。所以,我对近年国内建筑教育的了解更多是通过这些毕业生。于是,我也就是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观察了。不管学校内部怎样教学,对用人单位来说最有说服力的是毕业生的质量,应该说我们不太满意。我将大多数毕业生称为“两不毕业生”,即一不了解社会现实,二不能突破创新。实践建筑师可以简单分为两类:一类是认同市场,进行模式化设计的普通建筑师,他们的工作是协助资本进行大规模、高效的空间生产;另一类是对市场和即有模式持批判态度,尝试突破的实验型建筑师。第一类建筑师是主力也是基础,第二类建筑师是少数,是探路者。二者既对立又互补,共同推动着中国建筑实践的发展。但是我们的“两不毕业生”正好两头都不靠。

“两不毕业生”并不是一无所有,他们学的是一身“学院派”功夫。只是“学院派”不是那种直面现实不为名利诱惑,专注精进的学院派,而是脱离现实,因循守旧的学院派。这些毕业生仿佛由过去的时代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我们面前,时间对于他们仿佛停止了。例如,我每年都会问毕业生喜欢哪些建筑师,近十年的答案竟然没改变过。如果我把他们的答案整理成一个排行榜的话,高居榜首的一直是安藤、柯布和贝聿铭。当谈及当代世界上最活跃的建筑师时,毕业生们就往往吞吞吐吐。 “两不毕业生”除了对当代的建筑实践缺乏了解,对他们喜欢的经典建筑师的理解往往也只是表面化、标签化的。此外,在参加工作后,我们发现“两不毕业生”往往没有体系化的,有效的设计方法和条理化的工作习惯,工作显得比较盲目。他们的设计往往是掩盖在夸张、流行的建筑语言下的陈词滥调。

我们不能责怪学生,他们只是受害者。我们只能质问陈腐的教育体制和不在少数的问题教师。他们把校园变成库斯图里卡的《地下》中那个与世隔绝,时间也被窃取的地下世界。一些院校还不懈地巧立名目来画地为牢,美其名曰乡土建筑、地域性建筑、历史文化保护等等。

如果能向教育者进一言的话,我认为最重要的变革是开放,打破学院封闭的学术壁垒。开放就是要与世界同步,要与中国的建筑实践互动。改变教师队伍构成,通过外聘实践建筑师和外籍建筑教师担当临时或客座教职来强化信息的流动以及促成不同思想的碰撞。其次笔者以为应该将教育的重心从知识的传授转移到素质培养上来。这种素质教育包括观念、方法、能力、操守四个方面。在观念方面,首先是价值观的确立,建筑师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社会责任感,建筑设计要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我们的学院派教育却导致学生们孤芳自赏无视社会的需求。其次是建筑观念的转变。当代的建筑是对生活的设计,而我们的学院派建筑设计多年来仍停留在造型中心主义的阶段。在设计方法上,学院派传授给学生的是单一而粗糙的功能主义设计方法,设计分为彼此割裂的几个环节。实际上,当代建筑设计的创新往往是设计方法的创新而不是新造型的发明。国内活跃的建筑师的设计方法不少已摆脱这种功能主义的窠臼,以理性的分析为基础在环境、空间、材料、结构等诸方面之间建立恰当的关联,并使设计能够积极地介入城市生活。在能力培养方面,学院派有较完善的基本功训练却没有明确、系统的设计能力培养方案,类型化的设计课程并不利于学生的设计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主要不是靠教而是靠练,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技能训练是建筑教育亟待补充的内容。最后,我们的建筑教育还轻视职业操守的培育,使学生缺少诚信的意识和坚定的原则。

忽视这四种元素构成的素质教育,我们的“两不毕业生”在进入设计实践领域后往往遭遇巨大的心理冲击。没有坚定的观念和操守,他们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下很容易放弃当初浪漫而空洞的学院派理想;没有扎实的设计能力和有效的设计方法,他们很容易投靠流俗的设计套路。也许这就是大量建筑系毕业生在工作后迅速地犬儒化,蜕化为资本和权力的工具的缘由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

积分兑换活动
发布主题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app/国土人/SketchUp吧 /京ICP备16008035号/